2013年我國切削刀具發展狀況研究分析
目前國內機械行業迎來復蘇契機,因此國內市場將成為拉動緊固件行業增長的重要動力。羅百輝表示,中國高端機床市場歷來由美國、日本、德國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中端市場主要被臺灣機床、大陸機床、韓國機床瓜分。
目前國內機械行業迎來復蘇契機,因此國內市場將成為拉動緊固件行業增長的重要動力。積極調整發展方向,進行轉型升級,優化產品結構,更好地把握國內市場,將成為國內行業擺脫下滑趨勢重要契機。
緊固件占機械行業的整體比重并不大,但是其對機械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作為緊固件出口大國,2012年在歐美市場受到打擊的情況下,行業出現了負增長,對國內企業造成了重大的打擊。2013年整體環境好于去年,但是仍然無法擺脫增長下滑的勢頭,行業亟待轉型升級。
多年來,中國緊固件在連續的兩位數增長后,2012年緊固件行業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1.5%左右,尤其是緊固件在遭受國際上的反傾銷后,出口銷售額呈下降態勢。先進緊固件是高端機械制造之本,它帶給關鍵構件和裝備的附加值要高得多。
目前,全球對緊固鑄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亞洲三大市場,其年需求量都在100億美元以上。這也是國內緊固件出口的主要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緊固件生產仍然為低檔次產品充斥主導市場,高檔次、高精度、高強度緊固件有一小部分仍需進口,產品進口單價與出口單價的比值差距約6倍以上,與美國、日本和韓國、臺灣地區的差距較大,且缺乏從技術服務到解決機械緊固方案,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管理的數字化,產品和制造過程的綠色化。
機械行業資深分析師指出,2013年的國內外環境對于我國緊固件行業來說不僅是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戰略挑戰期。預估,相較于2012年2013年我國的緊固件行業的壓力將會有所放緩,緩慢增長將成為趨勢。因此,國內的緊固件企業應密切關注2013年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政策走向,更具市場動向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營銷策略,營造品牌效應,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管理水平,通過自動化生產提高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積極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
2009年中國以4000多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機床工具產值最大的國家,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機床工具行業雖然在2009年全球經濟一片下滑景象之中傲然增長,但我國高檔數控機床的產業化水平還不高,一大批機床制造企業基礎還十分薄弱,國內市場所需的高檔數控機床仍主要依賴進口。
以金屬切削機床為例,盡管中國進口金切機床總值占國內金切機床消費總值的百分比正在逐年減少,但進口金切機床總值卻一直保持不變。而進口這些高檔機床產品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能源、船舶、汽車等重點行業,它們對機床的性能要求較高,尤其對機床的運動精度、運動速度、運轉穩定性、智能監控等方面的要求比其他行業要高很多。
以飛機制造業為例,該行業零部件的加工多以使用五坐標數控機床為主,因此在多軸聯動精度、零件加工一致性、基于網絡的故障診斷方面都有獨特的要求,對國產數控機床而言,以上技術層面還有待提高。總的來看,國內機床業在用戶工藝研究、產業結構和技術研發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全球市場對各種特殊機床的需求日益增加,技術要求也越來越復雜,促使企業改進自己的產品開發過程,管理層希望不同部門的員工以集成項目團隊的形式開展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機床企業希望把各種不同的IT系統合并到一個完整的軟件包后提供給客戶。對此,金模機床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強調,機床制造商不應忽略日益強勁增長的中檔技術領域,因為新型工業國家正在越來越多地自行生產中檔技術產品。
羅百輝表示,中國高端機床市場歷來由美國、日本、德國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中端市場主要被臺灣機床、大陸機床、韓國機床瓜分。德國機床不論機床性能或制造工藝皆可稱為行業“大佬”,其若進入中端市場,對非德國籍的企業將造成相當的沖擊。中國國產機床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雖然中國企業逐漸往中端市場靠攏,但中端市場仍然以臺灣、韓國制造為主。長遠來看,中端市場是中國企業未來必須開拓的方向,在中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并穩定擴大市場份額對于中國機床制造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往高端市場進發的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關。
與臺灣機床業加強合作是抵御德國等外企大規模入侵的辦法之一。近年來中國臺灣的機床產業發展迅速,保持60%以上的增速,并在世界市場居第六位。2011年,臺灣機床業產值達到50億美元,為世界機床第六大生產地區和第四大出口地區,2012年出口額達42.36億美元,有望超越意大利,成為僅次于日本、德國的第三大機床出口地。中國臺灣每年出口到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機床價值約10億美元,2012年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機床為14.31億美元,占全部出口的33.8%。
與臺灣企業強化合作模式、強調技術往來對于提升中國大陸企業的制造能力有著較好的提升作用。中國大陸企業應注意把握機會、抓住機遇,就技術的引進、交換提出更多合作項目。
隨著世界工業的發展,切削刀具的應用日益廣泛,“切削刀具在加工過程中是生產力,不是消耗品”這個觀念,在發達國家已形成共識,切削刀具消費在制造業成本中的比重達到3%~4%。在德、美、日等制造業強國,現代數控機床和高效刀具互相協調、平衡發展的規律十分明顯,而據華夏模具網了解,中國制造業的多數企業仍在依靠廉價勞動力作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而較少關注通過改進加工手段提高效率來節省費用,所以中國制造業的刀具消費水平普遍較低,僅占制造成本的1%~2%。在發達國家都把發展現代高效刀具作為提高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的情況下,中國制造業卻仍處于較低級水平,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瓶頸之一。
在德、美、日等制造業強國,每年的刀具消費規模為機床消費的1/2左右。而在國內市場中,刀具消費僅為機床消費的18%,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據資料統計,全球制造業每年的切削加工費用,達到4000億美元以上,其中刀具費用為200億美元左右。發達國家制造業近年來大量采用現代高效切削刀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年為制造業節約成本達1000億美元,遠遠高于在刀具上的投入。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在德、美、日等制造業強國,現代數控機床和高效刀具互相協調、平衡發展的規律十分明顯,目的是為制造業提供一個充分發揮裝備潛力的最佳配置和解決方案。在發達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正常年份,每年的刀具消費規模,大體穩定在機床消費的1/2左右。例如,機床年消費額在60億美元時,刀具消費一般都在30億美元上下。只有在經濟衰退的年份,由于投資規模的收縮,這個比例才會發生變化。但是,發達國家這種機床工具協調發展的規律性在中國并未出現。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制造業發展中機床消費一馬當先,把刀具消費遠遠拋在后面,這種奇怪的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特點。如:2010年,中國機床消費達到了285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同年刀具消費為50億美元,刀具消費僅為機床消費的18%。大大低于發達國家50%左右的水平。
華夏模具網認為,中國制造業應加強切削刀具的研發和創新,盡快縮小與國際制造強國的差距,搶占國際、國內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還將帶動特種鋼材、機床制造、機械加工等多方面產業,實現“以點帶面”的工業發展方向。
青島硬質合金廢鎢鋼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