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治理重金屬污染初見成效
今年春節前夕,記者在江西省一些縣市區采訪時了解到,自2008年以來江西開展的農村重金屬污染治理,目前初見成效。
作為礦產資源豐富和有色金屬工業重要省份,江西一些地方存在重金屬污染問題,有的村土壤污染嚴重而不能種植農作物,有的村幾十年沒有合格兵源,有的村被稱為“癌癥村”。篩查顯示,全省共有9個設區市、18個縣(市、區)的41個自然村,約2.2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
當初,國家還沒有出臺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具體政策,江西要治理這一頑疾,一些領導同志不無顧慮和擔心:一怕治污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導致企業成本增加,影響招商引資,影響財政收入,影響政績;二怕欠發達地區率先治污,沒有經驗和經濟實力;三怕篩查和治污會把沉積的歷史遺留問題“惹醒”,把捂住的問題揭開,造成社會不穩定。
省委書記蘇榮態度堅決:“我們共產黨人就是要直面矛盾,敢于擔當。”
省長鹿心社主持省政府常務會,審定治理農村重點污染區域的政策措施,強調要全力抓好重金屬污染治理。
決策者心里有本大的明白賬:損失點財政收入,保住的是群眾的健康,治理環境污染,是順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農村環境質量決定著城鄉菜籃子、米袋子、水杯子的質量,這個底線失守,全體人民遭殃。整治農村重金屬污染,從長遠看不吃虧。
治污必須先斷源頭。
4年多來,新余市依法關停仙女湖、孔目江、袁河兩岸污染企業247家,其中工礦企業188家,意味著每年減少財政收入2.39億元,而2007年新余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到20億元。
關停企業和搬遷村莊中,凡涉及黨員干部及其親屬的,黨員干部一律帶頭先關、先遷,并協助做好相關人員工作,領導干部一律不得打招呼。同時嚴肅處理了入股污染企業并在背后阻礙企業關停的干部。
鷹潭市把工廠集中到工業園區,配套出臺“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的政策,同時大力發展鄉鎮經濟,保護自然環境。市委書記陳興超說:“金山銀山要壘在園區,綠水青山要留在鄉村。”如今在鷹潭,無論項目投資多大,只要可能對環境造成危害的,一律拿不到“門票”。
全省將鉛、汞、鎘、鉻和砷等五類重金屬污染列為重點防控對象,禁止在重點防控區域和流域新建、改建、擴建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項目;將鉛蓄電池行業項目環評審批權上收省環保廳,凡污染排放不達標企業一律不得進入江西。
2012年,全省開展專項檢查和整治,環保部門實地檢查各類涉重企業214家,責令停產整頓9家、關閉6家,報請當地政府關閉6家、責令整改11家、取締1家。省環保廳對28個涉重建設項目出具了重金屬排放量指標來源意見,否決了7個重污染項目。
如何達標排放?
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循環經濟
治理重金屬污染,不等于不發展有色金屬工業。防治污染,既要淘汰落后產能,也要確保留下來的企業轉型升級,達標排放。對于排放不達標的項目,不管稅收貢獻有多大,都不能手軟,必須限期治理。
走進江西銅業公司貴溪冶煉廠廠區,記者發現這是一個花園式工廠。當然,處處栽草種樹并不意味著企業環保達標。貴冶的環保業績到底怎樣呢?
主管安全生產的副廠長吳軍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貴冶陸續投資近6000萬元,在國內率先采用濕法提取亞砷酸(俗稱砒霜)。這種方法與火法冶煉相比,投資大產出少,只虧不盈,但屬于典型的環保工程。工程投產以來,貴冶雖已累計虧損上千萬元,但保護了職工健康,沒有污染周邊環境,取得了長遠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在貴冶,技改常年有。工廠原有用于銅精礦干燥的氣流干燥系統存在能耗高、外排煙氣不穩定的情況,工廠投資1.59億元技改,使用蒸汽干燥替代氣流干燥,今年5月可投入使用。屆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800噸,減少粉塵排放量85噸。
污染處理設施也在改進,預計今年上半年就可完工,處理后的污水將回用于工廠綠化,每天減少廢水排放量約2000噸。
江銅集團針對部分稀散元素在冶煉廢渣、廢液中得到富集的情況,通過自主研發,成功地從廢渣、廢液中回收多種有價元素,直接經濟效益超億元。新上的電爐渣選礦項目,每年可從廢棄渣中多回收銅金屬8000多噸,相當于國內一個中型礦山的年產銅量,年增加銷售收入5億多元。
在鷹潭市銅拆解加工區的中澳銅業有限公司拆解車間,記者看到,一堆廢品轉眼變成一袋袋橙黃色的銅絲、銅米。目前,鷹潭的銅產業循環經濟基地已入駐拆解企業19家,銅拆解能力達69.5萬噸,據測算,同樣獲得1萬噸銅資源,通過拆解利用廢舊物資提取,比采挖冶煉可以少排尾礦150萬噸,少排垃圾10萬噸,少排二氧化硫3600噸。
新余的新鋼,大力開展廢水、廢氣、廢渣、噪聲等24個治理項目的專項整治,污染物變廢為“寶”。
土壤污染怎么辦?
科學施治,恢復土地生態功能
由于礦山開采、冶煉,部分土地被污染,污染較重區域土地上種植的作物,人不能食用、其它動物也不能食用,又該怎么治理?
實踐中,江西探索出生態修復的路子。防止土壤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種植適用于觀賞、建材、工業原料的苗木,用于吸收、轉化、降解污染物;移除土壤重金屬,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周靜表示,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總的技術路線是“調理(調節土壤介質環境)、消減(降低總量或有效態)、恢復(逐次恢復生態功能)、增效(增加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周靜對貴溪冶煉廠周邊非常熟悉。他主持的九牛崗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示范項目,就在貴冶附近,每天都要去轉轉。“我們的項目選了23種苗木花卉,大多數效果不行,有一種能源草效果不錯。”他說。
貴溪市環保局局長黃貴鳳介紹,鷹潭市將貴溪冶煉廠周邊2.2萬畝農田、林地全部納入土壤綜合治理規劃,在企業周邊串起一條“翡翠項鏈”。目前基本完成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面積2000多畝,原來寸草不生的污染土地上長出了植物,生態逐漸恢復。
新余市已引進10多家境內外林木種苗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苗木企業已發展到28家,集中連片開發的苗木基地13個。目前全市花卉苗木已達5.63萬畝。預計到2015年,全市22萬畝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和5600畝廢棄荒地、廢棄礦區,可以基本實現苗木全覆蓋。
新余市環保局局長鄒建福說,最近,新余和湖南一家企業簽訂了合同環境服務的框架協議,通過專業技術力量提供環境咨詢和技術指導、編制環境治理綜合規劃。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今后新余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目標性和量化指標更加明確。
中國林科院亞熱帶試驗中心厲月橋博士介紹,生態修復,一般要先劃分污染土地類型,再按照污染土地性質和利用方向的差異,結合礦區的植被恢復,實施分類治理。一些優良鄉土用材和綠化樹種,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對受鋅、鎘、鉛、錳綜合重金屬污染廢棄地具有良好修復作用,在這方面,江西開了個好頭。
青島硬質合金商務網整理編輯